7月才过去短短一周,A股市场便迎来新一轮股东减持高峰。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超100家上市公司发布近150份股东减持公告,涉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管及机构投资者等主体,拟减持股份从数百万股到数千万股不等。这波密集减持迅速引发投资者关注,对市场流动性和投资者信心造成冲击。
从具体案例看,减持动因呈现多元化。网达软件(603189.SH)公告,持股5%以上股东冯达因个人资金需求,拟减持不超总股本1%;远望谷(002161.SZ)实际控制人徐玉锁计划减持739.76万股,近年来已累计套现16.2亿元;祥鑫科技(002965.SZ)控股股东陈荣、谢祥娃夫妇拟减持796万股,按当前股价估算套现近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减持公司业绩波动明显,如网达软件2023年上市首亏,远望谷连续两个报告期扣非净利润为负,加剧了投资者对减持动机的疑虑。
梳理公告内容和市场信号,股东减持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个人财务安排,非控股股东和高管因家庭开支、投资或债务偿还等个人原因减持,规模相对较小,但累计起来仍可能影响股价;二是基于市场估值和公司前景判断,部分股东认为股价已达合理水平或未来上涨空间有限时选择减持,这类减持在业绩增长放缓或面临行业挑战的公司中较为常见,易引发市场担忧;三是公司战略调整,上市公司数量增加,股权结构多元化,早期股东或投资机构在完成投资周期后退出,或因公司并购重组、业务转型等战略调整而减持,此类减持规模较大,对股价和投资者信心冲击显著;四是通过股权质押等间接方式的变相减持,尽管监管层已加强规范,但质押平仓的被动性和市场波动仍可能加剧短期股价波动。
密集减持公告对市场秩序构成考验,主要体现在市场流动性和投资者信心两方面。大规模减持计划短期内增加股票供应量,若缺乏承接力量,可能导致股价下跌,影响市场整体流动性,特别是对市值小或流动性不佳的股票,减持压力更明显。投资者在减持公告发布后可能规避风险,减少买入甚至卖出,加剧市场抛压,形成负反馈循环。股东减持,尤其是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减持,可能被解读为对公司未来前景不乐观的信号,打击投资者信心。当减持与业绩下滑、经营困难相伴时,负面解读更强烈,投资者可能质疑公司基本面、治理结构和管理层决策能力,这种信心缺失不仅影响相关股票,还可能蔓延至整个市场,导致风险偏好下降,资金流向保守资产。
面对A股减持潮,仅靠行政干预或道德劝说难以根本解决问题。建立市场化、制度化的约束机制,平衡保护投资者、促进市场稳定与尊重股东权利的关系,才是长远之计。监管机构需进一步完善减持制度,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强对违规减持的处罚力度;上市公司应加强与股东沟通,及时解释减持原因,稳定市场预期;投资者则需深入分析公司基本面、行业前景和股东减持动机,做出理性判断。
A股减持潮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股东减持动因多元,对股价和市场秩序影响复杂。市场参与各方需共同努力,在规范透明的前提下,构建更可持续、更公平的投资生态,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减持潮的需要,也是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