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正文

激活“中国制造”的创新之源

2022-03-18 10:56:19 来源: 中国财经报
——财政与金融协同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综述  海风阵阵,海浪声声。在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来福

——财政与金融协同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综述

  海风阵阵,海浪声声。在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来福士”)烟台基地,一座相当于40层楼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矗立在蔚蓝色的大海上。这座全球先进的“庞然大物”,其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逾1.5万米,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

  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海走向深海,是全球油气开发的必然趋势,在融入全球深水及超深水油气开采领域,以来福士为代表的海洋装备制造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来福士2015年制造生产的D90系列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是首台(套)国内自主研发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该海上钻井平台目前之所以能够畅销全球,得益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的助力,加快了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不仅是海洋装备制造领域,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的推动下,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推广难题不仅得到了较大的缓解,制造业重点领域创新成果还接连涌现,研发实力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总额由0.72万亿元增长到1.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从13.7%提高到34.2%。2016年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7.7%,研发投入强度由0.94%提高至1.41%。

  政府补保费分散首台(套)风险

  重大技术装备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品,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由于其技术复杂、价值量大且直接关系用户企业生产经营,其创新成果转化存在一定风险,面临市场初期应用瓶颈,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难题。

  基于此,致力于助力重大技术装备应用与推广的首台(套)保险风险补偿机制应运而生。自2015年3月以来,财政部、工信部、原保监会联合开展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

  记者从财政部经建司了解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的核心是利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激发保险功能,降低用户风险,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该险种也是继农业保险之后,中央财政采取保费补贴方式支持的第二大类保险险种,足见国家层面对装备制造的重视。

  为了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财政部、工信部、原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试点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由工信部制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保险公司为《目录》内装备定制综合险,装备制造企业投保,中央财政按照3%的投保费率上限及年度保费的80%补贴投保企业。

  针对重大技术装备单体价值大,投保数量少,缺乏历史风险数据的特点,保险业一方面突破传统大数法则,将质量险、责任险等突出风险集中打包设计形成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既突出保险保障针对性,又提高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打破传统的“谁投保、谁受益”的保险补偿模式,采取生产方投保,购买方受益的做法,直接将赔款补偿给装备购买方,增强购买方信心,切实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和运用。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定制综合险包括产品责任险和产品质量保证险,前者保障因质量缺陷造成的用户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风险,后者保障因质量缺陷导致用户需要修理、更换或退货的风险。”江苏首台(套)保险试点的承保单位、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两个险种都存在,均由生产企业投保,但质量保证险赔付风险较大,保险公司一般不愿承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试点启动后,两个险种打包承保。首台(套)保险费率为2%—3%,一台价值4000万元的国产盾构机,一年保费100余万元,相当于1/4的利润,生产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为此,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所启动的补贴政策,确保年度保费的80%由财政补助,企业承担20%。补助采取前置补助,企业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比例缴纳保费,不占用流动资金。

  财政杠杆撬动保险功能放大

  2015年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启动以来,在运行机制上,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原则,保险行业成立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共保体,包括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等主要财产险公司。

  据了解,保险试点工作突破了重大技术装备市场化初期的推广应用瓶颈,以政府引导企业购买保险服务的方式激发了保险杠杆功能,以市场化方式降低了用户风险,实现了财政资金扶持效应的放大,建立起一个政府、企业、用户、保险机构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即投保企业通过保险杠杆实现了产品推广和市场拓展,用户通过保险权益分担了新产品的使用风险,保险机构通过这一工作平台拓展了业务空间,财政资金发挥了良好的使用绩效。

  据介绍,试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创新了财政资金支持方式。一是装备《目录》不设行政门槛,符合首台(套)相关条件的装备自然列入《目录》。二是综合险条款不作硬性要求。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示范条款,保险公司参照制定合同条款。三是保险公司自主承保。鼓励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承保,符合要求的保险公司也可单独承保,推动市场充分竞争。试点工作启动6年来,中央财政共拨付103亿元补助资金,共撬动约2500亿元装备产品的首台(套)应用,成为财政和金融政策协同服务实体经济的标志性政策之一。

  “通过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引导,激发了保险功能,提升了保险公司经济效益,促进了保险行业发展。”业内人士介绍,以投保量较大的湖南省为例,承保的人保财险、平安保险湖南分公司2015年保费收入较上年度分别增长1倍、9倍以上,其中,试点政策保费收入贡献率均接近90%。此外,在共保体保险两家公司大力推动下,保险行业协会已开始着手建立相关保险业务信息系统,积累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数据,这将对保险公司完善综合险产品、开拓新市场、完善装备风险控制体系等起到重要作用。

  加快重大技术装备新产品市场推广

  试点政策有效化解了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用户使用的风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用户不敢用、不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老大难”问题。

  “第一次看到首台(套)保险政策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政策就是为我们公司量身打造的。”来福士财务部经理李永广告诉记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险政策的推广使企业的经营、研发、销售等综合效益显著提升。企业通过保险作为杠杆撬动了新产品的推广。企业投保该首台(套)综合险,只需要支付合同金额约定的保费就可以得到高额的保险保障,使企业的质量保证成本得以固化,从而有效控制企业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风险。

  “也就是说,企业只用很少一部分资金就可以为新产品的销售与推广提供风险保障,产生了较大的杠杆销售推动效应。同时,保险保障的引入又免除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后顾之忧,整体带动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对大型高端装备的产品研发与迭代更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企业通过首台(套)综合险这一金融工具给企业生产的产品贴上了金融机构的标签,增强了产品的信用,在发生质保事故时避免了与客户扯皮,有利于得到客户认可,促进新产品的销售。”李永广对记者说。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是我国最早从事风电设备研发与制造的企业之一,见证了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全历程。2016年—2020年,金风科技研发生产的2.5MW、3.0MW、6.45MW风力发电机组先后被列入《目录》。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让公司《目录》内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应用广泛,得到了国内用户高度评价。”金风科技相关人士介绍,在最新一期的中电联2020年风电场生产运行指标分析报告中,金风科技的机组在获奖总数、报送获奖率、客户总体贡献度等各项主要指标中,均保持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了公司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国际市场上,金风科技风机产品已遍布全球6大洲,32个国家,销往海外的风电机组占到中国风电机组出口总量的60%以上。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作为落实交通强国战略的企业,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生产的有轨电车、磁浮工程车、电力机车、动车组等多种产品先后被列入首台(套)生产《目录》。因其产品质量可靠,国内外用户与之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由于政策的有利保障,国内外用户对整车产品由国内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更为放心。而用户满意度的不断提高也增强了国内配套产品在采购谈判中的话语权,促进了国内配套产品企业的良性发展。”中车株洲财务中心主管李国桢告诉记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政策的推行不仅扩大了公司海外潜在市场,提升了公司在录产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更紧密契合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实现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为我国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动车组为例,我公司依托《目录》参数建立的技术平台应用于国外多个动车组项目,马其顿动车组成为国内首个拿到象征着欧洲整车市场门槛的TSI认证证书。马来西亚城际动车组、奥地利双层动车组项目相继签约,这些都充分体现海外用户对公司新产品的认可。”李国桢对记者说。

  调动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促进了企业创新和产业技术进步。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带动了重大装备产品创新。

  作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风电机组整体质量的提高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金风科技在首台(套)政策鼓励下,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全球的8大研发中心构建起了驱动前沿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截至2021年6月底,金风科技已累计拥有全球专利技术申请5300余项,累计参与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制定共240项,累计参加国际标准制定20项。同时,金风科技已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部级科技平台20余个,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6项,承担省部级项目25项。金风科技已经具备了整机、系统、零部件全链条的实验开发能力。

  金风科技相关人士介绍,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的引领与带动下,金风科技凭借自主核心技术,通过把握前端的技术趋势和路线,目前已拥有市场领先的2S、3/4S、5S、6/8S中速永磁系列等智能风机产品平台,具有多叶轮直径、多塔架高度、多种可变功率、多种控制模式等技术特点,既可满足市场繁复多样的需求,也能覆盖更广泛、更多元的应用场景。未来金风科技将继续在重大技术装备上努力创新,引领和带动中国风电制造产业链共同发展。

  “公司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政策高度重视,先后与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平安保险公司进行深入沟通,积极推进政策落地。”李永广介绍,公司近年来积极投入研发力量,建造并出口了多台重大海洋装备,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其中“蓝鲸1号”2017年5月在南海进行可燃冰试采取得重大成功,试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量超过30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良好的性能为“蓝鲸2号”可燃冰试采合同的签订奠定了基础。2020年3月,“蓝鲸2号”在南海助力第二轮可燃冰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缩短了新技术、新产品研制周期。

  “在一系列国家战略政策支持和中国中车的统一部署下,中车株洲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然而,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加上各个国家的地理、气候环境与铁路基础设施条件不同,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各式各样,大部分出口项目都必须进行定制化设计和开发。”李国桢告诉记者,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出台前,上述定制化设计和开发带来的高额创新成本和运行后整改调试风险都由企业自行承担,项目成本负担较重。但随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的推广应用,客户使用新产品的顾虑减轻,公司在产品质量和责任保障体系方面的底气更足,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响应更加迅速,创新改革更具勇气和积极性,进入海外高端轨道交通市场也更加顺畅。

  在李国桢看来,为进一步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国家一方面应继续对先进轨道交通领域进行政策扶持,扩大资金政策空间,促使新产品加速走向市场;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用首台(套)保险替代质保金或降低质保金比例。

  业内人士介绍,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有利于提振用户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信心,在解决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市场化和产业化推广问题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推出以来,受到了制造企业的高度认可与欢迎。目前航空工业、海洋工程、轨道交通装备、智能装备等国家重大装备重点发展领域的龙头企业都主动咨询相关政策并积极与保险公司对接,不断激发“中国制造”的创新之源。

  记者 戴正宗

股货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股货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股货网;作者:sw;链接: http://www.guhuo.com/a/202203/18g11101.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编辑器下载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8009367号-13 Copyright © 2002-2017 guh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股货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