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A股市场因杠杆资金疯狂涌入,造就了波澜壮阔的“杠杆牛”,上证指数一度攀上5178点高峰。但潮水退去,市场的剧烈回调也让投资者刻骨铭心。如今,十年已过,当下A股杠杆水平究竟处于何种状态?我们对场内外杠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与数据梳理。
场内杠杆稳健可控,交易活跃但风险低
自8月11日起,A股融资余额已连续9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彰显出杠杆资金交易热情高涨。不过,从整体数据来看,当前A股场内杠杆水平保持稳定,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主要通过以下三大核心指标体现:
1. 融资余额占比合理:回顾2014年至今,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最高曾达4.72%,最低为1.74%。今年7月以来,该比例始终在2.23%至2.35%间波动,不仅远低于历史峰值,还处于合理区间,表明市场未出现过度杠杆化现象,杠杆风险较低。
2. 成交占比处于中枢:融资买入额占A股成交额比重多数时间在6%-9%,行情火爆时会突破9%甚至10%。从更长时间跨度看,历史最高值为19.26%,而当前数值远低于此,处于历史中枢水平,意味着当前杠杆资金交易活跃但未过度投机,市场交易结构较为健康。
3. 担保比例维持高位:维持担保比例是衡量杠杆资金安全性的关键,警戒线一般设为140%。截至8月21日,市场平均维持担保比例达286.80%,7月以来一直稳定在27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处于安全水平。
场外杠杆规模萎缩,监管趋严下现新动向
与场内杠杆不同,场外杠杆具有非标准化、非公开化及缺乏统一监管的特点,其真实规模难以精准掌握。但通过多方面观察,当前场外杠杆整体呈现规模萎缩、监管趋严态势,不过也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
1. 场外期权咨询量上升:如今,纯粹的场外配资行为已不多见,且属于违法。但近期部分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开始咨询场外期权产品。场外期权杠杆率高,个人投资者直接参与不合规。投资者需通过认购私募基金等机构通道间接参与。近期私募机构反馈,咨询场外期权的客户增多,对看涨结构兴趣浓厚,“香草”结构尤其受欢迎。不过,场外期权市场存在合规风险与兑付问题,监管打击力度加大,业务规模增长受限。
2. 信贷资金入市现苗头:信贷资金入市是场外杠杆形式之一。虽无官方数据表明7、8月有大量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但从金融数据及银行举措可推测,股市向好时,有信贷资金试图违规入市。8月超十家银行禁止信用卡资金炒股并升级风控。但数据测算显示,信贷资金入市实际规模有限,7月住户短期贷款环比减少,按相关比例测算,场外配资实际规模可能远低于理论值。
3. 整体活跃程度偏低:因场外杠杆缺乏官方统计,可通过间接指标判断。从资金流向看,委托贷款数据负增长,信托贷款虽有增长但结合整体环境,规模增长有限。从市场行为看,8月A股成交额与场内融资余额增长一致,场外杠杆对成交量贡献小。从市场情绪看,配资相关关键词搜索指数显示,当前民间配资需求弱,场外杠杆整体活跃程度不高。